自2021年3月始,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推动儿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儿童友好要求在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充分体现。自此,“一米视角”理念正式进入公众视野,成为考量城市治理水平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通学路上,色彩的布局、植物的选择由他们做主;乐学公园里如何进行不同年级的功能分区由他们设计;综合公园临水区域的安全设施如何进行适儿化改造由他们调研……北京青年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北京多区的城市治理中,正在融入“儿童规划师”的意见与建议。北京在用事实证明,当城市学会弯下腰倾听和接纳孩子的声音时,一座儿童友好城市的雏形已初见端倪。
小小身影活跃在多个城市治理项目中
今年3月,比邻北京十一学校丰台小学的一块2000多平方米的绿地上,经常活跃着一支由18名学生组成的团队,测量、记录、描绘地势特征……通过4次方案迭代、100余份问卷调研、遴选30余种北方特色植物,最终完成该绿地的自然空间方案设计。而此绿地作为丰台区全域推行的“乐学公园建设”项目之一即将开工建设,成为该校的校外教育基地。
实际上,丰台区请学生自己设计乐学公园并非首创。2023年,市发改委等23个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围绕改善儿童发展环境,维护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提出“五个友好”重点任务,其中政策友好中就明确,重点推进加强儿童优先发展顶层设计、健全儿童参与城市社会生活机制、项目决策中融入儿童友好理念,引入儿童影响评价。在那之后,北京越来越多的城市治理项目中,开始引入“一米视角”理念。
西城区大栅栏街道联合北京工业大学建规学院人本街道实验室,以及大栅栏责任规划师团队共同发起了大栅栏儿童责任规划师项目。该项目以“儿童需求表达-相关建议落地-推动督导评估”为目标,鼓励儿童参与公共事务和城市发展建设行动。在通学路项目中,一份份通学报告精准地展示出儿童规划师的“一米视角”。
和平门外东街通学路的改造即将启动,作为大栅栏儿童规划师系列项目中首个落地项目,儿童规划师的视角也将最终落地。据该项目的负责人之一、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齐羚介绍,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儿童规划师的想法和意见被充分听取,“比如会将一幅由青少年美术馆师生绘制的大栅栏街景长卷原样复刻到一面景观墙上;采集儿童手印脚印进行广场地面设计,同时,通学空间规划的颜色、植物、设施等都取自儿童规划师调研得来的学生喜好”。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波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有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我们正在做的就是让儿童行使参与城市规划的权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特意将调查研究、梳理需求、剖析问题、研究设计等责任规划师的规范工作流程,移植到活动中来,不仅让孩子们体会‘角色扮演’、岗位体验的乐趣,更能培养孩子们关心城市发展、关心社会公益的意识。”
东城区委常委、副区长孙扬表示,过去治理“城市病”,就像“全科大夫”,诊治的是城市中的常见病,解决广大市民的常见诉求。但在研究治理灯市口大街时,亟须增加“儿科”,就像儿科大夫与孩子沟通交流那样,全面、真实、准确了解孩子的感受。“儿童规划师和我们就担负起‘儿科大夫’的职责。”
儿童规划师将全周期参与城市治理
在城市治理中引入“一米视角”已经形成星星之火。在丰台区,像绿匣子魔方乐学公园这样的“乐学公园”不再是简单的“公园里建课堂”,而是教育形态的重构和城市治理的创新。未来三年,丰台区将通过创建“乐学公园”“乐学园地”“乐学基地”三级乐学平台,在校外,利用、改造或新建学校周边绿地,设立生态营地等,2026年累计建成不少于60处乐学公园,其中都少不了“儿童智慧”。
同时,越来越多的孩子们被调动起来,“首批大栅栏儿童规划师涉及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前门分校、炭儿胡同小学、康乐里小学4所学校,后续随着活动的推广,椿树街道北京第一实验小学虎坊桥校区、北京第四十三中学,东城区灯市口小学、景山小学、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纷纷加入到儿童规划师队伍中。”齐羚表示,在去年11月,京津冀三地联合成立“儿童友好城市小小规划师联盟”,将这一创新模式推广至更广范围。
除了在规划设计时参与方案的制订,儿童规划师的角色也将越来越深化。东城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就表示,下一步,将针对儿童规划师提出的灯市口大街的这些“一米”痛点,着手制订具体改造方案,并继续支持儿童规划师参与后续的方案评审、施工改造、旁站监督、验收体验等工作环节,并以此为契机探索和完善儿童参与城市治理的特色机制,加快推动儿童友好的公共空间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