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行业新闻

北京会馆集中的前门东区,正在经历怎样的蜕变?
发布时间:2025-04-29 阅读次数:134

 会馆,被称为地域文化的活态博物馆。北京,是会馆之都。前门东区,集中坐落着37处会馆类不可移动文物。从最初的属地政府主导修缮利用,到2023年以来携手会馆原发地共同发展,近年来,东城区推进临汾、颜料、韶州、石埭、吉州、台湾等会馆重新开放,一个以会馆文化为主的美育群落正在孕育中。

  携手“伙伴”拓出新路

  暮春时节,沿前门三里河的悠悠碧水一路走过去,37家会馆旧址散落两岸。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会馆云集。随着时代发展,会馆渐渐沉寂,也失去了当初聚同乡、助赶考等功能。

  近年来,随着老城保护不断深入,一个个蒙尘的会馆开始苏醒。2017年至今,东城区主导修缮、运营,前门东区诞生了临汾会馆、颜料会馆等第一批重生的会馆。

  “会馆数十家,要想家家‘活起来’,单靠属地政府一家出钱、运营、单打独斗,难以持续。”东城区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2023年,东城区创新推出“焕发会馆文化活力伙伴计划”,与会馆的原发地携手,共同运营、发展。

  以韶州和石埭两大会馆为例,东城区分别与广东省韶关市、安徽省池州市合作,完成修缮后,再移交给原发地自主运营。2023年至今,韶州会馆、石埭会馆作为第二批活化利用的样板陆续重开,成为新模式的代表。

  至今,前门多处会馆开门迎客,且呈现出多元化的经营形态。临汾会馆是2017年最先开放的,是前门会馆活化的首个标志,它变作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走进这里,人们能一览北京会馆的“家底”,了解会馆是什么、有多少、当年先辈们创建会馆的光辉历史。

  而其他大部分会馆,则延续了旧时会馆“乡聚、娱乐”的功能。颜料会馆打出“会馆有戏”的品牌,每周末都有“小而美”的精彩演出,仅2024年一年,就举办240多场。

  也有跳出会馆旧时功能的。吉州会馆旧址处新建一座法原博物馆,馆内陈列着著名建筑师朱小地多年来从各地搜集来的柱、梁、斗拱、雀替、花窗等百余精品木构件。

  开放数量尚且不足

  颜料、韶州、石埭等会馆的热闹,仅是北京会馆全景的一角。

  漫步前门三里河周边,走几步就能看到一个个四合院外挂着牌子:汀州会馆、芜湖会馆、泾县会馆……遗憾的是,许多会馆皆大门紧闭。统计数据可以解释这一现象:前门地区现有会馆遗存37处,但目前开放的会馆不足四分之一。

  这个现象并不是前门地区特有。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综合各方面数据统计,北京现存会馆总数有252个。其中,多数会馆建筑已被拆除,重开大门再利用的会馆凤毛麟角。近几年,才有十多处会馆陆续拂去蒙尘、与公众重新见面。而这与庞大的总量相比,太少了。

  2023年、2024年,通过多方协调、磋商,东城区实施“焕发会馆文化活力伙伴计划”政策的会馆空间拓展至10处。但目前,结出的硕果仅韶州、石埭两处。“搞清历史、厘清产权、腾退、修缮、运营……一座会馆的活化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快则一两年,慢则三五年。”负责前门地区会馆整体利用的天街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

  针对这一点,东城区推出了“一馆一策”政策。以颜料会馆为例,前院戏楼,后院餐厅+下午茶,厢房是书店,变成一个复合型的文化空间。“根据东城区‘一馆一策’的政策,我们申请了绿色通道,申办相关商业经营的证照。”颜料会馆负责人马立克说。眼下,韶州、石埭等会馆的相关证照申办也正在推进中。

  当会馆打开大门、走上运营正轨,如何市场化成了首个要面临的挑战。

  提升造血能力,是开放会馆当下面临的共性挑战。与百万上下的年租金相比,会馆常见的文旅推介、商会座谈、特产展卖等收益,显然杯水车薪。确保可持续发展,还需开放会馆多学多试,在实践中蹚出新路。

  文化保育培养群落

  会馆不是孤零零的,而是一个群落。除了会馆本身发力,整个美育群落的繁盛离不开它所在街区的文化生态。

  群落正悄悄萌芽。在被称为“北京江南水乡”的前门三里河畔,颜料会馆、青云贰拾叁艺术中心、春风习习咖啡厅、罗岚书店等组成的半径50米的步行空间内,一个可以亲水、看戏、喝咖啡、看展览、吃饭的一站式消费群落正在形成。囿于院落空间,颜料会馆常常与青云贰拾叁艺术中心联动,在更大更开阔的四合院里举办戏剧体验活动、非遗市集等,带给人们更立体丰富的消费体验。

  同时,整个前门地区还有一批入市地块,提供大量“小而精”的产业发展空间。

鄂公网安备 420104020008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