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行业新闻

展开地图, 寻找古都北京的城市智慧
发布时间:2019-11-20 阅读次数:636

  近段时间,《遇见天坛》《上新了故宫》等以北京古代建筑为主题的综艺节目纷纷争霸银屏。如果把镜头的焦距拉得更远一些,我们可以从一个个单独的建筑看见整个北京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赞叹“北京是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作为后燕、辽、金、元、明、清六朝古都,北京可谓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集大成者,也同时创造保持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形态和文化积淀。

  老北京人说:“在这儿生活了一辈子,给人指路总爱说东南西北。”新北京人说:“市区里没走过的路也敢走,迷路了,围着一转就豁然开朗。”而这也正吻合了马可·波罗在公元1275年初抵元大都时的描绘:“整个城市按四方形布置,如同一块棋盘……”

  结构智慧:

  坐标轴里的老北京

  “很多城市的发展是以河为轴的,比如天津和海河,而元世祖忽必烈在兴建大都城时,跳离了北京境内的水系河流,完全遵循着心中的礼制蓝图。”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讲解员带领观众追溯着北京城市规划的历史。

  《周礼·考工记》中最早提出了关于王城规划的理想方案,即“九经九纬,面朝后市,左祖右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苹芳指出,元大都全城有九条南北纵街和九条东西横街,宫苑位于全城中央偏南,太庙和社稷坛分列于宫苑的左右两侧,践行了儒家所倡导的“皇权居中”理念,同时奠定了北京城市中轴线的雏形。

  明清时期,这条南北中轴线不断延伸,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坐标”,串联起了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紫禁城主殿、钟鼓楼等具有分区定位功能的地标性建筑。梁思成曾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

  然而若仅有“纵坐标”,城市中心将呈现封闭状态。明朝永乐年间,因扩大皇城外移城墙,东、西长安街出现。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天安门东、西两侧分别设有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经科举选拔的新科进士从长安左门进入紫禁城觐见皇帝,刑部大牢在押的死囚犯则由长安右门带入朝审。相对应地,东长安街上为科举考试服务的商铺逐渐兴起,西长安街上则聚满了零货摊贩。这条热闹的城市空间“横坐标”带来了流动、开放的城市格局。

  1964年以来的北京元大都考古工作中,发现了“22条东西向平行的胡同遗迹”,这种“鱼骨式”的街道格局如同城市的“骨架”,构成四通八达的秩序美感,巧妙地将人流引入主干道,保证了居住区的安静,也证实了明清两朝对元大都“开放式街巷制”城市格局的承袭与发展。

  激活智慧:

  以传承服务新北京

  对现代北京来说,自古形成的南北中轴线和东西长安街早已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坐标”,更具有首都核心功能定位的作用,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我喜欢把中轴线叫做‘历史文化专线’,长安街是‘商业文娱专线’,我常去长安街上的梅兰芳大剧院看戏。”北京市民邹女士说,“北京城本就四四方方的,这两条主轴一落,城市就稳当了。”

  “新中国成立后的各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都对中轴线的建设做了指示。”记者从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了解到,2004至2020年规划方案将中轴线按照现代功能需要划分为中部历史文化区、北部体育文化区和南部城市新区“三段式”结构,使中轴线在传承历史的同时,为现代发展服务。2017年发布的最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延长了中轴线的范围——“向北至燕山山脉,向南至北京新机场、永定河水系”,中轴线真正成为了城市规模扩展的“指南针”。

  除了空间结构方面的应用,古代北京的城市格局也奠定了现代北京交通网络的基础。自古北京城区道路皆呈平直方向,现代交通延续并发展这种方格网状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环路”模式。上世纪90年代,北京建成的第一条城市快速环路“二环路”,形状正是明清北京城墙连成的“凸字形”。

来源:中国城市报

鄂公网安备 42010402000899号